国家二级儿童专科医院

儿科医师联盟战略合作医院

8:00-17:30无节假日

院内搜索
惊!孩子喉咙会“鸣笛”,这是病吗!看看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专家怎么说
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2019/12/22

6岁的彦彦(化名)最近遇到了烦心事,喉咙里经常发出像火车一样的鸣笛声,小伙伴们都认为他是“怪人”,不愿意和他玩耍了。

彦彦的妈妈更是崩溃,这情况已经让彦彦没办法好好上课,才刚上一年级就休学在家了。

无奈的彦彦妈决心在家里对彦彦“严加管教”,可彦彦不仅没有好转,反而更加严重了。这可让彦彦妈着了急,赶紧带孩子来医院检查。

检查结果表明,彦彦是患上了严重的抽动症。

我们经常见到的抽动症的发声症状,一般表现为老是打嗝、干咳、“吭吭”清嗓子、咳嗽等;也有严重的会发出像小鸟、小狗、青蛙等一样的叫声。

但像彦彦这样的情况,是非常严重的了,也已经不是初级表现了,只是父母没有发现他的早期症状。

01 抽动症是怎么一步步发展的呢?

抽动症在临床上有短暂性的抽动、慢性的抽动,也有简单的抽动、复杂的多发性抽动......根据标准不同,分类不一样。

伴随病情进展,孩子的抽动情况可能会逐渐累及身体各部位

抽动症开始的症状大多数为简单性的运动抽动,一般开始于面部,表现为眨眼、挤眉、翻眼、咬唇、张口等。

随后会逐渐发展到头、颈、肩部肌肉,而后波及躯干及上下肢。

但也有极少数为单纯发声抽动,表现为反复咳嗽、清嗓子、发出哼声。

38%-59%的孩子首发症状为眨(挤)眼睛,有的孩子只有一种表现形式,有的则有两三种、四五种,严重的会发声抽动联合肢体抽动。

抽动形式可能会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,不断有新的抽动形式出现。

有一部分抽动症孩子还会出现秽语症

各种形式的抽动常常会因心理紧张而加重,在睡眠时消失。当全神贯注于某项活动,如看电视、读书或做游戏时,抽动频率随之减少。

02 抽动症会自行缓解吗?

有的家长认为,孩子到了青春期抽动的症状就会消失,所以感觉很心安。

还有的家长,听说抽动的孩子比较聪明、与众不同,就放松了对孩子抽动症状的观察和警惕。

还有的家长说,孩子挤眉弄眼,该打就打,该骂就骂,自然而然就解决了!

这其实是最大的误解!

像彦彦这样的情况,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,也是因为没有经过恰当的干预改善,情况才会愈发糟糕。

事实上,只有少数患儿的抽动症状会在18岁之后自行缓解,或者是转变成其他的症状。

小时候不干预,随着孩子年龄增长,再要改善,将难上加难

同时,约50%—90%抽动症孩子还会存在共患病的问题,伴有1种或1种以上心理行为障碍。

共患病构成抽动症整体的一部分,增加了疾病的复杂性和严重性,同时还会影响孩子的学习、社会适应能力、个性及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。

有的成年人工作压力比较大、注意力高度集中或者感到有压力的时候,抽动症状就会不自主的表现出来。虽然不会有太多的大动作,但面部的抽动还是会表现出来。

其实,只要孩子表现出来比较明显的抽动症状,就表明孩子的注意力和情绪系统已经受到损害

如果患儿没有得到及时的干预,常会伴有注意缺陷、强迫、学习障碍或者是其他的品行方面的问题。

所以,一旦发现孩子有抽动表现,就要尽早的给予重视。这是孩子心理健康的一个预警信号,也是对家长教育方式的一个预警信号。

抽动症的发生和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,如果家庭氛围紧张,孩子经常挨打挨骂,也会在无形中加重孩子的抽动症状。

03 那么,家长应该怎么做?

副主任医师、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神经与行为发育科何旭涛主任表示,面对抽动症的孩子,家长应该做好以下几点:

1、正确认识抽动症

抽动症是孩子是生病了,不是“调皮捣蛋”或者故意“出怪相”,家长要先稳定自己的情绪,创建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,忽略症状,不要给孩子无形的心理负担。

2、反思、疏导

孩子抽动症往往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,比如和孩子的心理因素、性格特点等都具有关联性。必要时,请寻求专业心理老师的帮助,做心理疏导。疏导不仅是孩子,更多的应该是家长。

3、多和孩子沟通交流

每天晚上临睡前,家长调整好自己的内心,内心平静祥和,边抚摸孩子边和孩子沟通交流,说心理话,聊天,讲故事等等。

4、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

玩是孩子的天性,既然是玩就让孩子痛痛快快的玩。玩累了,身心得到了放松,对抽动症的康复有很大的帮助。

5、多陪伴孩子

爸爸妈妈下班回家要多陪伴孩子,不要总是玩手机看电脑,多和孩子讲故事,做游戏,一起大声唱歌,说心理话,悄悄话等等。爱是最好的良方,每位家长都应该掌握正确的育儿方法。

6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

除了良好的家庭氛围,家长还应该尽早寻求医生的帮助,为孩子量身定制最合适的康复计划,早治疗、早康复,以免抽动症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。